在生活中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生病,當我們的軀體出現(xiàn)問題時,我們會主動尋求醫(yī)生幫助,會得到親友的安慰和理解;而精神心理方面出現(xiàn)問題時,卻有可能被認為是矯情,甚至可能遭到嫌棄。
正是由于社會大眾對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的負面刻板印象,導致了他們更容易產(chǎn)生“病恥感”。
什么是病恥感?
病恥感(Stigma)一詞源于希臘語,原意為“烙印”,表示人身體上的某一個特征,后在醫(yī)學領域被指代為一種患者因患病而產(chǎn)生的內心恥辱體驗。
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有很強的“病恥感”,他們會“私自污名化”,表現(xiàn)出自卑、自責,覺得自己沒用、沒面子、丟人等,認為自己精神或心理疾病就是一種“恥辱”,無法對外界言說。再加上社會給他們打上了“脆弱”“瘋子”之類的標簽,使得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病人仿佛社會地位低人一等,而他們自己也接受了這種設定。
病恥感的危害有哪些?
1.影響求醫(yī)行為:病恥感導致患者隱瞞病情、拒絕就醫(yī)等消極行為,從而錯過最佳診療時機,延誤治療;
2.對治療依從性的影響:病恥感導致患者不敢面對自己的診斷及治療方案,病情稍見好轉就想擺脫藥物,導致治療依從性差;
3.妨礙社會交往:病恥感會導致患者社恐,因擔心社交被拒絕而退縮、回避社會,缺乏面對外界生活的信心和勇氣。
如何去消除“病恥感”
消除病恥感的良藥—愛和接納
個人層面:改變自己對疾病錯誤的認知,勇敢地面對它。并盡早接受規(guī)范的治療,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,培養(yǎng)積極的生活態(tài)度,要永懷希望,相信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。
家屬層面:家人的理解與支持。家屬也要正確認識疾病,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治療,尊重患者的選擇,給予實質性的支持,提供適當?shù)那榫w價值。
社會層面:全社會應該理解關心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,普及國人對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,消除大眾對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偏見。
綜上,病恥感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心理問題,希望社會公眾不要用有色眼鏡去看待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,而應該用一顆仁愛之心,給予理解和支持,多一份寬容和理解,對他們多一些關愛,讓他們勇敢地與病魔作斗爭,使他們能再次融入社會,走向更美好的明天!
編輯 陳彥 二審 朱暉? 三審 向才志